我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建设法治平安肇庆
群众享发展成果 不断提升幸福感
肇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城市来说,是向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对生活其中的百姓来说,是民生改善、增进福祉的保障。五年来,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办好惠民实事,让百姓收获幸福感
每逢周末,肇庆市民热衷于到树木青葱的北岭山森林公园登高望远,或者到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欣赏一江两岸翠绿;我市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安居置业,一家其乐融融;每一年都有一批市政道路经过改造,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舒适出行……这些都是我市每年实施十件惠民实事所带给肇庆居民的幸福感。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词,在过去五年的一件件惠民实事中,让肇庆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据统计,全市十类民生支出比2010年增长113%,我市连续3年获央视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充分说明了生活在肇庆的百姓幸福感正不断提升。
岁末将近,在回顾我市今年发展成果时,民生工程依旧是其中亮丽一笔。截至10月,我市今年十件惠民实事的41项具体事项中,部分事项已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全市建设完成22个森林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70%以上;在着力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方面,全市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6310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4790户的132%;在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农村自来水工程、公路硬底化、危房改造等稳步推进,全市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共有106条创建村通过省卫生村市级考核验收,受益人口数达50356人。基层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均衡、创业带动就业、环境污染整治、中心城区交通通行力等惠民实事,也在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变化。
建设法治肇庆 让百姓更有安全感
前段时间,四会市普法志愿者骑行到各镇,带法下乡,吸引群众踊跃前去咨询。今年9月1日,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肇庆市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标志着法治肇庆建设迈上新台阶。
随着我市依法治市工作的有效推进,“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的法治思想逐步在我市干部和群众中扎根。我市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市共有6个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67个村(社区)被授予“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依法执政行政能力增强,公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利、依法解决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法治肇庆建设正为我市追赶型发展提供保障。
安全的社会环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过去五年,我市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让生活工作在肇庆的人们更有安全感。据介绍,我市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蝉联“长安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突出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打整治、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平安肇庆创建工作,促进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上升。
据介绍,今年1至10月,全市严重暴力案件、刑事案件、刑事类警情持续下降,分别下降9.8%、22.0%、24.3 %,“两抢一盗”案件下降21.03%。我市1548个村(居)建立“五全”公共服务站之一的综治办公室,实现“矛盾纠纷全程跟”,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我市还以端州区城西街道作为省的试点、广宁县横山镇作为市的试点、其他县(市、区)各选定一个镇街作为县级试点,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确保治安防控、矛盾纠纷调解、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有实质性进展。
推进社会事业,让百姓感受发展温度
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过去五年,我市在加快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努力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我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突出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元资金,统筹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各项工作,8个县(市、区)均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100%的乡镇创建成为广东教育强镇,2012年,我市成为第八个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地级市。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全市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98%以上。去年,我市完成了全市96个乡镇卫生院装备“五个一”设备项目,有6间乡镇卫生院获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居全省地级市之首。
在推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同时,我市还加大扶持创业力度,扶持成功创业1.68万人。全市4个创业孵化基地累计进驻企业394家,带动就业约5800人。
过去五年,我市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更实现“十一连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7%以上和75%左右,市内18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实时联网即时结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正在逐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