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密织民生保障安全网 建设生态文明 普惠民生福祉
全市财政用于十项民生实事共支出191.4亿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57天;全面完成“创森”各项指标任务,市域森林覆盖率70.34%……
翻开2015年的民生账单,一串串数据跃然纸上。过去一年,肇庆市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医疗、教育等问题入手,密织民生保障安全网,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显著提升。
七成财政投向民生
扶贫助困、教育医疗、百姓安居……民生工程事事关乎民生,样样有关民情。2015年,紧紧围绕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我市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回落较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保障百姓福祉。
与往年相比,读书更容易,看病也不再那么难。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市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950元/人/学年提高到1150元/人/学年,初中从1550元/人/学年提高到1950元/人/学年。去年,全市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共需资金7.297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全额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2015年,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411.81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数,覆盖率达到98%以上。我市各级财政把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3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保持在87%和75%以上。
在加强民生保障过程中,我市还不断健全“倒计时” 督办机制和月度督查通报制度。据统计,去年财政用于十项民生实事共支出19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1.5%,同比增长12.3%,省、市惠民实事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完成。
去年空气达标天数增57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空气环境质量问题,我市以“铁手腕”守护青山绿水,努力建设生态环保城市,让市民畅游家门口的绿水青山。
在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过程中,我市挥出新《环保法》的“利剑”,加大铁腕治污力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大战役”专项行动。重点在工业源上加大力度,要求加快推进以火电、陶瓷、水泥、玻璃、印染定型、燃煤锅炉、挥发性有机物、金属熔铸加工等八大重点领域工业大气污染源和各类乡镇工业大气污染源为重点的工业源治理,加强陶瓷企业综合整治和转型升级。我市还自我升级“黄标车”淘汰任务,扩大扬尘源整治范围,并首次将农业源纳入大气污染防控范围。
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执行按日计罚政策,市主要领导多次亲自部署开展夜间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有力提升了环境执法震慑力,空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据统计,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57天,PM2.5、PM10年均值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5%和24.3%,降幅在全省排前两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地级市排名比上年上升2位。
市域森林覆盖率70.34%
去年,我市在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着力打造亮点、精品工程项目,加强生态保护,森林城市建设效果显著。全市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40项“创森”考核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70.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5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43.33%。
“创森”以来,我市重点打造的北岭山森林公园、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鼎湖碧莲湖湿地公园、四会飞鹅岭森林公园、德庆香山森林公园等城市周边增绿工程建设,延伸了城区休闲绿地,为市民增添健身、休闲新去处,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西江是肇庆的母亲河。保护西江水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万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保证水环境质量,我市成立了肇庆西江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委员会,同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小河涌治理。目前肇庆第三污水厂二期工程(5万吨/日)等8家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据了解,我市境内西江肇庆段、贺江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绥江达到Ⅱ-Ⅲ类,从封开上游对照断面到下游跨市交接断面水质全部实现100%达标。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对已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力度,目前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也100%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