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市民登录| 政务邮箱| 邮件订阅| 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现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 > 市内政策解读

《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解读

保护视力色: 来源:本网     撰写时间:2025-04-02 17:0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2025年3月30日,肇庆市人民政府印发《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各地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现就我市出台的《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目的及依据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作出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安排。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西部生态屏障,承担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肇庆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规划》。《规划》是国土空间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

  (二)出台目的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系统评估肇庆市自然地理和生态问题,科学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通过统筹推进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肇庆市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进行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肇庆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枢纽。

  (三)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广东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粤发〔2022〕21号)《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规程》(DB44/T 2455-2024)《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粤自然资修复〔2022〕2338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0-2035年)》《肇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和相关规划。

  二、《规划》目标

  着力建设肇庆成为“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更具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洲、更强示范的绿色发展转型区”。至2025年,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修复,着力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安全屏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至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肇庆样板。

  三、《规划》期限

  《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基准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四、《规划》适用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肇庆市全部行政辖区,规划面积约1.49万平方千米。

  五、《规划》公示情况

  2024年3月,《规划》在肇庆市自然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予以公示,公开征询公众意见,公示征询期为30天,公示征询期为2024年3月5日至2024年4月5日。公示征询期内,没有收到公众关于《规划》的意见。

  六、《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研究提出了到2035年推进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主要内容如下:

  (一)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

  1.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生态空间,形成“两屏多廊一网多核”生态安全格局。

  2.生态修复分区。注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区域之间的系统协同性,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6大生态修复分区。

  3.生态修复单元。在生态修复分区基础上,结合实际,聚焦生态问题聚集区,划定11个生态修复单元。

  4.构建特色生态廊道。依托西江、北江省级生态廊道,构建绥江生态廊道、西江生态廊道2条市级生态廊道。

  (二)重点任务

  聚焦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围绕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农业空间修复整治、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生态赋能肇庆高质量发展四大方面,提出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重点流域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涵养水源、水土综合整治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森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等重大修复任务。

  (三)重点工程

  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为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眼重要生态格局和重点领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增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重点工程以重点流域、区域等为实施单元,由若干重点项目构成。共部署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升、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功能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重点矿山生态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7大工程。

  七、关键词诠释

  (一)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以肇庆北部大稠顶、罗壳山等连绵山体为核心,依托丘陵山地及森林生态系统构成的生态屏障,主要功能包括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水源涵养等,是肇庆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环珠三角生态屏障:以珠三角西部、北部、东部的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组成的环状区域生态屏障,包括以肇庆北岭山-鼎湖山-烂柯山为核心,依托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星湖湿地、西江流域等关键节点构成的西北生态控制区,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三)两屏多廊一网多核:“两屏”即筑牢北部山地生态屏障和环珠三角生态屏障;“多廊”即以西江、贺江、绥江等干流为依托,维育肇庆市生态保护核心廊道;“一网”即以碧道、绿道、古驿道、生物迁徙廊道等线性要素为载体,串联各类生态资源,形成具有韧性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生态网络体系;“多核”即现有的生态服务价值较好的湖泊、湿地、水库、城市公园、地质遗迹等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

  八、《规划》保障体系

  为强化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到评估监督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生态修复工程落地实施,《规划》重点构建了五大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市—县—社会主体推进的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将修复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审计体系;自然资源部门统筹规划编制与实施,建立多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协同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二)落实规划传导。建立“市级规划—县(市、区)级规划—项目方案”三级传导机制,制定差异化管控指标,构建生态修复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统筹工程实施与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关系,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三)完善制度保障。争取设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构建公众全流程参与机制,切实解决社会关切问题。

  (四)加强科技支撑。搭建生态修复“一张图”平台,整合天空地监测数据;建设动态监测监管系统,提升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学研合作,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

  (五)鼓励多方参与。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一定期限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激励社会投资;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生态修复主体作用,开展生态教育进校园、生态修复工程开放、生态修复专题讲座等公众参与活动,拓宽社会公众了解生态修复路径,增强全民生态保护修复意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九、新旧政策差异

  本《规划》属于新出台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