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双赢之路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月芳菲,春风拂面。去年以来,肇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均入选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榜单,是珠三角唯一同时登上两榜的城市。优异的成绩不仅有赖于全市深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源自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惠风和畅,衬得肇庆蓝天白云分外清新。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肇庆以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和碧水攻坚战。
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1,为“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为91.0%,同比改善5.0个百分点,全省排名比去年上升1位;PM2.5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较去年上升3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浓度考核目标任务。
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榜单中,我市位居第27位,并实现了3个100%:全市8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5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十三五”以来,肇庆一直在大力治污,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如今,要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就必须用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这个抓手,这也是我市不断努力的方向。
在制造业方面,我市积极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从生产全流程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另外,我市推动一批水泥、玻璃、电子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就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开展工程减排,东南板块100余台燃气锅炉全部完成低排放改造。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挥发性有机物减排700余吨、氮氧化物减排1000余吨,为降低PM2.5浓度带来长远的助力。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筑巢”行动,大力建设现代化园区,各个园区均推动基础设施先行,除了污水处理厂、清洁能源项目外,各地还积极做好新型储能的前期配置工作,如肇庆高新区整合区内电源、电网、用电大户以及储能电站,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储能相配合的绿色低碳园区能源体系,成功入选广东省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在乡镇及农村方面,我市除了因地制宜增建管网,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集率外,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扭转养殖废水排放“散乱污”的传统问题。位于鼎湖区的观星农业数字化渔业养殖基地就是当中的代表项目。该基地探索“集装箱+生态池塘”新模式,将鱼类养殖从池塘搬进特制集装箱,实现渔业尾水生态降解、绿色循环养殖。另外,我市正积极推动乡镇“光伏+”发展,推进高要区禄步镇等7个绿美光伏小镇建设,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成为我市首个低碳试点示范区并获得省授牌,让绿色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探索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才能更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卖空气”是我市当前正在积极探索的发展渠道之一。肇庆是珠三角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通过大力实施绿美建设,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87%,森林蓄积量达到6265万立方米,比2022年增加151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我市正研究加快碳汇林建设,通过碳汇交易不断提高绿美肇庆的经济效益。
广宁县就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市生态环境局的统筹下,去年该县按照“全县推进”的方式,以自愿为原则,组织各村委会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各村所拥有的林木经由机构认定碳汇林的占比后,再换算为碳汇吨数,全共109条村的碳汇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备案,碳汇总数逾33万吨,以当前碳汇价格计算,该项目将可为当地创造逾2000万元收益。广宁县洲仔镇金场村等三个村委会还成功完成分布式光伏碳普惠交易,是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修订后成功上市交易第一单。
丰富的碳汇正成为肇庆的竞争优势。去年,瑞庆时代不仅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还被国际机构认定为“零碳工厂”。瑞庆时代与肇庆将全面合作,深度参与到肇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优势,在绿色能源稳定供应、储能设施建设、交通领域电动化、生物碳汇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为肇庆及广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创零碳未来,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