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落实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协同构建都市圈发展新格局
坚定不移向东看、向东赶,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为契机,深入推进“九九”融湾行动,做实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
加快打造外联内畅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全力配合推进广湛、珠肇、深南高铁建设,抓好肇顺南城际、柳广铁路前期工作,优化广佛肇城际班次,争取省尽快开通广佛城际南环线,实现肇庆站直达广州南以及东莞、惠州等地。大力织密公路网,加快建设肇明高速、广昆高速改扩建工程,动工建设佛肇云高速(肇云段),推进G324高明界至马安段、G355广宁、怀集城区段、G321德庆城区段新改建工程和462公里省道“四升三”等项目建设,抓好惠肇高速(肇庆段)、江肇第二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配合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谋划机场大道等快速公路。加强陆海统筹联动,力争4个西江码头项目基本建成、高要金岗作业区码头一期动工,持续提升智慧港区和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水平。
加强平台对接和服务联通。积极对接横琴融入珠澳中医药产业链,加强与南沙港口、新能源汽车等合作,大力引入前海金融、河套创新等资源。实施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深度参与“湾区通”“数字湾区”等建设,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粤港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运用,落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粤车南下”等工作。积极参与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广州数据交易所(肇庆)服务基地。加快谋划以肇庆新区为主体建设粤港澳(肇庆)特色合作区,打造引导港澳创新资源来肇转移转化有效平台,推动港澳青年双创基地提质增效,设立澳门跨境通办点,出台更多支持港澳居民在肇发展便利化措施。加快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菜篮子”肇庆配送分中心、水产综合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导入,谋划举办大湾区现代农业博览会。
全面融入广州都市圈。积极融入和服务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协同加快广佛肇发展轴建设,努力打造大湾区城市协作发展典范。突出“佛(西)肇(东)”先行,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统筹东部板块产城融合、站城融合,加快一体化发展,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谋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等载体提质发展,主动承接广佛优质资源要素外溢和非核心城市功能疏解。抢抓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等有利时机,积极拓展与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合作。
增强双向开放纵深。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支持外贸企业稳住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推动“新三样”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扩大出口。积极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充分发挥中国(肇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和龙头电商集聚优势,推动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区。持续推进综合保税等平台申建工作。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办好肇庆全球招商大会等品牌活动,引进一批优质外资项目,持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乡贤文章。积极参与海上新广东建设,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共建合作走深走实,建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用心用情开展肇庆贺州东西部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环北部湾、成渝等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合作。
二、坚持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典型突破引领全面发展
聚焦“三年初见成效”全方位加力提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大力推动典型培育扩面提质。统筹抓好典型扩面、全面发展、见行见效、出新出彩,全面实施县镇村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推动四会与肇庆高新区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千亿强县,不断巩固提升全国百强县位次、争创全省示范县,加快高要进军全国百强区步伐,带动各县域对标典型争先进位。构建典型镇村“343”发展格局,在突出抓好6个省级典型镇、60个省级典型村建设基础上,推动全市30%左右的镇村按省级典型镇村标准达标创先,40%左右的镇村按“富、净、绿、美、强、治”要求争先进位,30%左右的镇村对标创先标杆镇村逐步消薄,全面启动典型镇村“五镇五村”联创共建行动,创建更多全国千强镇、全省百强镇,整体提升镇村发展水平。强化政策、要素、力量向典型培育和重点项目倾斜,年度县级专项债用于典型镇村比例不低于30%,新增用地指标60%以上用于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建立健全以典型为重点的监测督查问效机制,形成更多可知可感的典型创建成果。
着力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以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分类施策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大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深化广肇产业协作,建立健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联合招商的协作机制,谋划推进对口协作“反向飞地”。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四会、怀集打造市域副中心和广宁、德庆、封开县城扩容提质,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深入开展城市体检,补强县级公办高中、公立医院和养老托育等重点公共服务短板,健全排涝、治污、水电气供应等功能,以“绣花”功夫推进县城更新,开工改造67个老旧小区,扎实推进便民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镇域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深化乡镇“强专特”分类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工业示范镇、农业特色镇、商贸现代镇、文旅特色镇等,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县域副中心和小城市。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覆盖,加快乡镇“三所学校”改扩建,抓好乡镇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新增15家乡镇综合养老中心,引进建设一批乡镇商业综合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美丽圩镇,对照“七个一”要求统筹圩镇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持续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力打造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
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巩固深化“美丽肇庆·美好家园”行动成果。抓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持续做深做实“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和农房风貌、乱搭乱建、“三线”等问题治理,完成2.1万户农房微改造,全市95%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统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500公里,推动农村供水“三同五化”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和全域统管,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5G、燃气等服务进村覆盖。加快构建“13331”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资源整合,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一网统管,稳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加快农村闲置低效资产资源的整合激活,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培育更多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树牢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实施市县镇村组五级“田长制”,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6.73万亩,强化“长牙齿”的刚性制度约束,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落实稳粮保供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成百上千”工程。持续推动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探索用“补改投”方式建设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粮油、畜禽、柑橘、肉桂、罗氏沼虾等打造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温室大棚、新型种养等设施农业,加快完善县镇冷链保鲜等设施,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更多“肇农优品”,推动产加销、农文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实施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和“新农人101”计划,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
激发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市内“一对一”县域帮扶协作机制,积极落实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打造更多帮扶亮点成果。做深做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争取央企强企结对典型镇、中心镇帮扶共建,做实建筑建材企业结对镇村帮扶。积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项目化运作盘活县镇村资产资源、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管好用好各类公益慈善基金,助力解决乡村产业、就业等难题。增强各级国资农投企业、供销合作社、市农林科学院等主体服务“三农”能力,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特派员等队伍作用,持续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积极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广泛发动乡亲献策出力,营造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落实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积极对接千亿级链主、嵌入广东万亿级集群,加快构建肇庆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能级跃升。积极参与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引导支持本地汽配企业融入比亚迪、广汽、小鹏等供应链体系,积极引育轻量化压铸、汽车电子等项目,力促小鹏新车型项目投产,开展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计量伙伴计划,加快提升肇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城、高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集聚水平。加快共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聚焦电化学储能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建设储能装备、正(负)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延链强链补链项目,加快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协鑫、国瑞协创、台铃等项目建设,支持璞泰来、金晟等企业做大做强,深化与宁德时代、深能源等战略合作,不断丰富拓展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打造现代化储能特色产业园、废旧电池精细回收示范工程基地,力争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终端延伸,着力发展消费电子、能源电子等项目,推动风华高科等龙头企业聚链提质发展,加快冠旭二期、喜珍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特色传统产业集群提质增效,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深耕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推动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共创金属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地区,推进封开建设大湾区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基地。壮大发展高新区、高要预制菜产业和鼎湖饮料产业,促进本地食材开发,大力发展高端水饮料产品,谋划打造食品饮料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积极引育新质生产力,主动谋划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项目,前瞻布局新能源迭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工程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推动企业“小升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持续实施“肇星计划”,力争新增3家上市挂牌企业。
狠抓产业项目招商落地。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工业投资超千亿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强化亩均约束和产业链导向相结合,完善招商项目遴选备案体系,东部板块重点招引新兴产业和链主型、科创型项目,西部板块重点招引特色产业和强基型、生态型项目,拓展基金招商、“以投带引”等模式,新引进项目总投资保持千亿以上。把增资扩产作为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向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新增3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2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和更多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工业设计赋能行动。持续实施制造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完善项目全链条服务保障,加快产业用地连片改造,完成一批低效产业用地整理提升,推动项目快供地、快动工、快投产、快上规。
高水平打造“344”产业载体。大力提升肇庆高新区工业科技新城建设水平,增强创新创业科学园等创新实力,加快完善中心人民医院等服务设施,更好发挥“一区多园”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肇庆新区做大做强生态科技产业园、临港产业园、西江高新区等载体,抓好希音等大项目,打造电商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对标国家高新区标准建设市管起步区,发挥电子科创产业基金和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加快通用厂房、路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新增征地6000亩,新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超100个。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一县一园一特色”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推动高要、四会化工园区扩容增效,支持端州电子、鼎湖装备、广宁循环经济、德庆风机、封开建材、怀集食品等园区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提高园区营商服务效率,降低园区综合管理成本。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释放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改革破题开路,持续激活内生动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积极对接大湾区创新链。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辐射,推动关键技术在广深攻关、产业化在肇庆落地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积极推进西江实验室建设和风华高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企业联合组织关键技术研发,新增各类创新平台30家,“四上”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抓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规划建设肇庆科教走廊,支持肇庆学院新校区建设,实现肇庆医专升级办学,推动民办高校提质发展,加快打造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优化实施“西江人才计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友好型城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省30条政策,增强各级涉企政策措施科学性规范性协同性,全面实施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强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制度障碍,优化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服务。大力实施“降成本”行动,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为企业落地提供一目了然的用地、规划等信息清单。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加快产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多措并举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经营成本。强化府院联动,落实跨部门综合监管,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等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提高窗口服务效能,解决办事“难繁慢”等问题,实行测绘事项“多测合一”“交地即发证”等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优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建立“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继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压舱石作用。优化国有资本投向,组建肇庆国资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以更大力度布局现代农业和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强国有企业对能源、港口、交通服务、供排水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保障功能。深化不同层级国有企业战略协同和全面合作,主动对接央企、省企及广深国企承接更多优质项目资源,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进军资本市场,推动市县国企合作争获AA+信用评级,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造血能力。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等方面赋予县级更大职权。推进镇(街)体制改革,优化完善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工作,推广“小田并大田”“一村一田”“股票田”,逐步解决承包地细碎化和耕地撂荒问题,加强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审批管理,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编制镇村规划并强化严约束管控,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加强镇村用地建房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德庆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并推广有效做法,从源头上遏制乱占耕地建房。积极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发挥怀集国家级试点示范作用,以“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典型镇为重点推进扩面提质,与“百千万工程”项目双向连结,统筹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整治和利用,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乡村土地空间格局。
五、突出扩内需增动力,推动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坚持把促消费、抓投资作为稳大盘、增后劲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项目统筹,持续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比重,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提升投资的综合效益。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提升项目成熟度,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笼子,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债券、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资金,用好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等政策,确保债券资金主要用于“造血”项目。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升投资审批效能,拓展REITs等融资途径,积极争取各类所有制投资。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落实国家、省鼓励民间投资重点行业目录,加大力度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有经营性收益的项目建设,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更多央企和大型国企来肇投资发展,加大外商投资招引力度。全力实施“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专项行动,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优质要素集成供给,今年安排市重点项目388项,年度计划投资554.7亿元。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完成交通投资超125亿元。大力推进全域水安全提升工程,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配合做好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等前期工作,完成封开南丰防洪堤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封开平凤蟠龙口涝区整治、怀集县城防洪能力提升、端州跃龙电排站(旧站)重建和重点山洪沟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肇庆西部灌区工程等前期工作。大力抓好绿色能源重点工程建设,完成能源投资35亿元。加快广宁浪江抽水蓄能电站、洲仔风电场等一批重点能源项目建设,争取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500千伏德庆输变电站工程动工建设,持续完善城乡电网基础设施。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主干道路快速充电设施网建设。推动光纤网络提档升级,建成5G网络基站总量达8000座以上。系统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项目,谋划布局充(换)电、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等细分领域项目。
全力激发商贸消费潜能。主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融入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支持商贸总部经济、连锁企业发展,巩固扩大电商平台聚集优势。不断完善流通网、快递网建设,加快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创建。搭建好肇货产销对接平台,打好以旧换新、直播带货等促销组合拳,实施城乡居民放心消费行动,加力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四会玉器、高要金戊羊、德庆巴戟等交易市场提质升级,谋划港口大宗商品物流等项目。精心引入高品质酒店、综合体等项目,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促进端州岩前半岛等特色街区升级服务品质,扶持一批老字号商家持续创新发展,打造肇庆特色餐饮品牌。积极开发夜经济、演艺经济、体育赛事经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旅体领域改革创新和投资力度,深化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和业态创新,积极盘活肇庆新区砚阳湖、德庆盘龙峡等景区资源,着力推进在建主题公园项目,加快宋城骑楼街、岳山温泉等项目建设,推动西江沿岸旅游观光带等水经济开发。完善民宿用地、审批、监管等制度,招引更多精品民宿,擦亮“肇府人家”民宿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研学等农文旅新业态。积极营造覆盖全年全域的文体旅热点,打造高要茶果节、四会贞仙诞、德庆悦城龙母诞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积极打造大湾区运动之城,申办一批高等级体育赛事,提升肇庆马拉松、鼎湖山越野、龙舟赛、攀岩、铁人三项等品牌赛事影响力,发展水上运动等休闲体育,强化“赛事+”业态创新。盘活各类体育场馆资源,建设市民群众身边的十分钟健身生活圈。全力配合做好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工作,办好肇庆市第十一届运动会。
六、深入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全面提高城乡绿化水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
打造绿美生态建设肇庆样板。聚焦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十大愿景”,加快构建“一核二区三网四屏”生态格局。坚持“增量添绿”,突出“山上山下”一体规划、种管养闭环推进,科学合理选择树种,分期分步科学有序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开展林分优化提升13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全面提升县镇村绿化水平,厘清绿化范围,明确和压实各级绿化职责,全域启动国家森林县城创建,大力实施“一村千树、一圩千树”行动,推进“四旁五边”绿化,建设一批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加强森林景观开发利用,高标准建设岳山、象山等11个省级绿美生态示范点,高水平打造西江、北江、二广高速等9条森林景观示范带。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建设肇庆植物园,探索建设鼎湖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绿美古树公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拓宽线上线下参与渠道,大力实施主题林等义务植树项目。推深做实林长制,持续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安全监管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建国家储备林20万亩,发展竹产品深加工,推动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绿美生态建设综合效益。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落实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臭氧与颗粒物协同管控,持续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加快水泥、垃圾焚烧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力争臭氧、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大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大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水等重点领域源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抓好全市13条重点污染河涌综合整治,持续推动星湖水生态水安全提升,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确保通过广东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积极打造低碳城市。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创新做好节能减排降碳,推动肇庆高新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打造大湾区“双碳”示范区,积极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高质量建设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有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统筹全市绿电资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电网末端改造“光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具有肇庆特色的农村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肇庆高新区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建设,发展园区用户侧储能电站项目,积极发展光储充换检一体化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循环化清洁化改造。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降耗升级、绿色发展,谋划推动EOD等开发模式,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融合发展。
七、用心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提升民生事业质量。
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稳就业20条”措施,优化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强化就业供需对接和创业服务,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帮扶。持续擦亮“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招牌,推进省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与评价标准化试点,实现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支持和规范新就业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化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积极吸引本地户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大力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行动,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巩固落实“双减”成果,优化整合教学点50个以上,推动高要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学校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市技师学院“产教评”技能生态示范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健康肇庆建设。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推动实施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设等25个卫生健康事业振兴重点项目,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达到12个、100个。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医师下乡”工程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振兴发展“六大行动”,加快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丰富医共体建设内涵,推进德庆、怀集省级县域医共体创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优抚医院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及应急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控,提升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普惠商业险等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做好企业职工保险工作,落实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发展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优化医保支付结算方式,推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推进“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发展委员会工作体系建设。开展居家和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老旧楼房加装扶手等适老化改造,办好办实长者饭堂,发展银发经济。完善社工管理服务体系,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济工作。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抓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古城墙修缮工程二期建设。推进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个,开发高品质文创产品和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端砚博物馆、黎雄才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积极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与此同时,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强化国防动员,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高质量做好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革命老区、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人防、地方志、档案、地震、气象、水文、慈善等工作。
八、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
防范化解房地产和金融领域风险。继续做好房地产保交楼和风险化解工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引导房企多样化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房地产产品,促进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力度,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力度,强化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工作,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增强财税可持续性。深化财政“止血、活血、造血”措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收入组织,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做好土地出让工作,持续挖潜矿业权等资源性收入。严格预算管理,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做好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工作,稳步改善国资国企负债结构,确保国有企业债券“零违约”,依法合规妥善处理PPP存量项目。落实省委巡视整改要求,稳妥推进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和“半拉子”工程。坚决杜绝“新形象工程”。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5×10”工作清单,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抓好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综合救援、森林防灭火等建设,强化“三防”工作,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食品药品“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加强“三品一特”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好国家政治安全“南大门”肇庆阵地。深化平安肇庆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涉黑恶、电诈、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推进社会治安巡防管控“四个一”体系建设应用,抓好道路交通安全、校园安保等工作,维护网络与数据安全,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各位代表,新征程、新使命,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察专责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依法加强政务公开。配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养老服务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落实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普法工作,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持续巩固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提升抓落实效能。坚持转作风、优服务、创一流、求实效,做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扎实推进机构改革,调整优化重点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制度,走深走实新时代群众路线。推动工作重心下沉,与基层一起抓落实,大力精简会议、文件、考核评比,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建设,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实现跨市、跨省、跨境通办。坚持艰苦奋斗,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三公”经费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再压减5%,努力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强化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统计等监督,完成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