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赤心奉献给贫困户——记市妇联扶贫驻村干部刘晓林
14年来,他矢志在农村大地上践行初心和使命。
14年来,他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了贫困户。
14年来,他协助贫困户改造危房、建立菌菇种植基地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做电商助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
“人民群众的幸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追求和目标。”这就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市妇联扶贫驻村干部刘晓林14年来扎根农村、全心全意服务贫困群众的精神内核。
奔走14年的扶贫路
自2005年12月开始,刘晓林先后五次担任扶贫驻村干部,历时14年多。
扶贫多年,刘晓林完全有理由选择留在肇庆城区工作,但刘晓林仍然坚持回到农村去,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我喜欢跟群众待在一起,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扶贫工作尽管艰辛,但我喜欢村民的朴实。”刘晓林坦言。
多年驻村扶贫工作中,刘晓林经历过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山火、车祸,也经历过与眼镜蛇狭路相逢,更经历过精神障碍患者袭击致人死亡等各种险境,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的初心和信念。14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一举一动让当地的贫困户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也为他带来了助人的满足与快乐。
2016年5月,刘晓林成为德庆县凤村镇新生、禄村、棠下等3个村委会的驻村工作队长,其实队员也只有他一人,既当队长,又当队员的刘晓林,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生、禄村、棠下这3个村委会管辖20几个自然村,又不在一条线路上,大部分自然村要经过陡峭弯曲的山道,有的自然村距离居住处要绕行十几公里山路。3个村委会共有116家贫困户、五保户和低保户,共226人。
刘晓林始终按照驻村扶贫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政策宣传、脱贫培训、产业帮扶、危房重建、子女读书、应保尽保等工作。他经常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各村进行走访,村中男女老少都认识他。3年多来,刘晓林行程已超1.8万公里。披星戴月地来回奔走,令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也更贴近这片土地与这一方群众。
“三步法”助懒汉变勤快
在德庆县凤村镇新生等3个村委会驻村过程中,刘晓林帮助贫困户先后落实危房改造32间,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村民陈亚㶴是新生村一名有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陈亚㶴虽然聋哑,但因没有办理残疾证,申请不了低保,又不喜欢劳动,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刘晓林知道陈亚㶴的情况后,常到他住的地方,两人一起喝茶、一起吃饭。交往多了,刘晓林发现,陈亚㶴尽管无法说话,但人聪明,有工作能力。
于是,刘晓林帮陈亚㶴琢磨出脱贫“三步走”的法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基本保障问题。他带着陈亚㶴办了残疾证,然后再申请低保。2017年10月开始,陈亚㶴每个月可以领取财政补贴700多元,吃饭不再是问题了。第二步是解决住的问题。刘晓林为陈亚㶴申请了房屋建造资格,经多方奔波、张罗,帮助陈亚㶴建起了房。2018年新春,陈亚㶴搬进新居,他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第三步是“去懒”,从根源上解决陈亚㶴的贫困问题。刘晓林以身作则,一再鼓励陈亚㶴去劳作,手把手教陈亚㶴养鸡、种菜等技术。令刘晓林欣慰的是,鼓励工作终见成效,2019年,陈亚㶴种了1亩多水稻,收成不错。“他还种菜、饲养了1头水牛和数十只鸡、鸭,靠个人的能力,日子越过越好。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村民跟他的关系也变好了。”说到陈亚㶴,刘晓林很兴奋,有说不完的话。
产业扶贫“造血”有方
要带动村民脱贫,“输血”治标不治本,“造血”才是硬道理。如何才能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刘晓林想得最多的问题。
机会来了。2018年、2019年,龙光集团在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共向肇庆捐赠了95万元扶贫资金,用于肇庆相关扶贫项目。为了争取到这笔扶贫资金,刘晓林在村里开展产业项目调研,研究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产品,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市场调研,分析需求量大、种植技术要求较低的农产品。经过一番认真深入研究,他提出要争取这笔资金发展菌菇种植,增加当地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帮扶贫困户增收。“菌菇是绿色产品,而且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菌菇种植产业可以做。”从前期可行性研究到最终落地,刘晓林共用了一年多时间。如今在凤村镇,一个占地6亩、拥有20立方标准冷库和菌种培育室的菌菇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在菌菇基地工作的19名员工当中,有7名属于贫困人员,人均年工资2万元以上。目前,基地每年有16万元固定收入,其中13万元作为建档立卡有劳动力低保户的分红,3万元作为3个行政村村委会的集体经济收益。
每次菌菇收成之后,刘晓林都忙着做宣传、帮助销售。他化身微商,在微信朋友圈里卖菌菇。日前,他忙着搞网络直播卖菌菇,菌菇迅速被一扫而光。“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发展扩大,增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贫困村民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实现稳定脱贫。”刘晓林说。
在刘晓林的努力下,目前,凤村镇新生、禄村、棠下3个村委会的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