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纪委监委积极推动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落细 强化监督 严防因疫致贫返贫
“老李,换了养殖品种以后,鸡场、饲料的费用都解决了吗?今年收入会不会减少?”“村里给我落实了6000多元转型资金,费用问题早解决了。两个月后这800只鸡就能上市了,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多。”
近日,广宁县纪委监委干部来到潭布镇古灶村贫困户李方球家中,对精准扶贫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地查访。此前,李方球一直依靠养殖竹鼠增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驻村干部协助他申领了竹鼠养殖退出补偿金,并迅速将项目转型为竹园鸡养殖,让一度担心“血本无归”的李方球吃下了定心丸。
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肇庆市纪委监委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监督的同时,把防范因疫致贫返贫列为重点监督内容,积极推动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落细,及时化解疫情给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影响。
劳务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途径。据统计,工资收入占肇庆全市贫困家庭年收入的90%以上,去年全市共有21415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月下旬以来,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对全市贫困群众务工返岗情况持续开展贴身监督,针对贫困劳动力“出门难”“上路难”“进城难”“入厂难”等多个难题,督促农业农村部门与人社、交通、卫健等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逐一破解,确保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就业、稳收入、稳脱贫。
“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了,上个月我的收入有4500元,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近日,接到怀集县甘洒镇屈东村扶贫对象容滔生的电话后,肇庆市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干部彭家祥终于放心了。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已达到去年的99.2%,绝大多数收入稳定,返贫风险进一步降低。
针对小部分贫困劳动力无法返岗复工的实际困难,肇庆各地增设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保障。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现场点名、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聚焦公益性岗位设置、评选程序、考核管理、补贴发放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严查在扶贫公益性岗位政策落实中弄虚作假、顶岗替岗、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今年42岁的陈玉回是德庆县莫村镇富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在某学校食堂打工。受疫情影响,陈玉回一直赋闲在家。“要是我没了稳定收入,家里肯定又会过上穷日子了。”失去工作的她忧心忡忡。入村查访的镇纪委书记谢军获知情况后,积极沟通协调,帮助其办理了勤杂工岗位申请手续。现在,陈玉回每月都能拿到1550元的工资收入,脱贫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通过检查,我们清退了91名不符合要求的聘用人员,确保公益性岗位真正惠及贫困群众。”肇庆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莫定栋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各县区共新增公益性岗位1674个,已全部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截至6月初,肇庆全市共有310个扶贫产业项目恢复生产,复产率达100%。肇庆市纪委监委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有的放矢,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专项监督,对扶贫项目进展、项目资金管理、贫困群众收益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产业扶贫政策精准落地、项目“造血”功能持久。
雅兰芳兰花基地是四会市石狗镇的产业扶贫合作项目,当地贫困户通过入股项目收取分红。今年5月,该市纪委监委在专项检查中了解到基地急需的碎石料因疫情断供。督查组立即将问题反馈给石狗镇委,督促他们协调解决,确保扶贫项目正常运转。
“碎石料已经运到了基地,工人们正抓紧给兰花拼株装盘,基地的生产运作一切正常。”6月2日,石狗镇纪委书记谢健聪向该市纪委监委汇报了问题整改的进展。
“对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专门台账,问题不解决,台账不销号。”据四会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二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彩娣介绍,本次检查共发现并解决问题6个。目前,该市16个镇级统筹扶贫项目已全部达产,预计今年将为1989名贫困群众带来160多万元的分红收益。